Vermicelli.jpg 〈剩菜變身—炒米粉〉

有時候,明明算計好的食材,最後,總還是剩餘。
前一晚準備的水餃饀,在包完水餃後,硬生生地多了一大碗公。
若再另購水餃皮,又擔心饀料不夠,造成水餃皮過剩,這可真是令人猶豫。
這種食材份量的拿捏,彷彿就像是家庭主婦的數學習題,天天上演在每個家庭。

望著這一大碗公的櫻花蝦西洋芹玉米豬肉饀,
隔天,我心裏盤算著——就炒米粉吧。

額外加點香菇絲、豆芽菜、蠔油、白胡椒,炒鬆剩餘的水餃饀,
加入高湯,再加入米粉收乾湯汁,淋點麻油。
原本結團的水餃饀完全變身,正濃郁地在廚房散發炒米粉香,再也不是單純的剩餘水餃饀。

很喜歡挑戰剩餘食材的變身,也很喜歡改造冰箱的隔餐菜餚。
我堅持,認真生活的人,不該讓味覺一再地接受隔餐菜加熱後的營養流失及口味的惡化,
這實在是不太在意自己味覺的生活態度,也不太尊重食材的生存價值。
生活可以隨興,卻不該隨便。
稍加想像,一定可以組合出另一道意外的美味佳餚。

最近在台灣的一個廚師料理比賽裏,名廚阿基師指責參賽廚師們浪費食材。
為了追求料理的細微精緻,卻是大量捨棄仍可以利用的食材,既不環保,又浪費。
我心裏真是為阿基師的說詞大聲叫好!
真正的好廚師本來就該尊重每一樣食材本身的特質,
從上至下、從裏至外,完完全全發揮食材特性,料理出受歡迎的佳餚。
若只是一昧地崇尚好食材、高貴珍材,那麼,呈現的料理也只是淪為令人驚嘆的展示品。

提倡環保,珍惜資源的口號下,
擅用食材的完整性,就是一種力行環保的表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e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